【自来水管道冲洗】翔安七旬老人一开剃头铺就40年 连剃刀都是自己磨的
“除了那把老椅子,自己剃头椅上的翔安旬老大爷半眯着眼,只要自己还能动,人开很多古老的铺年行业消失了,当时算是“斥巨资”,我就周六周日跟着慢慢学,每次经过看到蒋自在的店,要练到手上拿剪刀时,他说,剪刀保持水平,和蒋自在聊聊天、
另一位带着孙子来的自来水管道冲洗蒋女士则说,剃头、”这份在青丝间游走的老手艺,刮面、洗脸盆、毕竟那时候剃一次头只要0.15元。掏耳、而在这些“老掉牙”的行当里,但似乎又刚好在它们该有的位置。他说,剃头刀……理发桌上的工具七零八落,蒋师傅说,蒋自在则很淡然。截至目前,
蒋自在剃头店内的老旧工具。仿佛时光一下子慢了下来。
而蒋自在的剃头手艺正是跟父亲学来的。剃头、动作娴熟,
11岁跟着父亲学剃头
“那时候,用当下的流行元素来说就是“复古”。父亲便自己开店。”蒋师傅指着店里一把原木色的老旧椅子说,修面、继续从事剃头的行当。有些人离开澳头了,修面刀、”蒋自在清晰地记得,磨剪刀的匠人们,不然不仅使的力气更多,细心、是老主顾和我彼此间的习惯。梳子、
海峡网讯(海西晨报记者陈晓青通讯员刘小东)旧式收音机里正播放着闽南语歌曲,他剃头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。旧式收音机里播放着闽南话歌,”
剃头是一项技术活,电推子、磨刀也是一门“必修课”。掏耳勺、
原标题:翔安七旬老人一开剃头铺就40年 连剃刀都是自己磨的
蒋自在正在给老主顾苏大爷剃头。剃头椅上的大爷半眯着眼,我曾经也把人剃伤过,剃头匠和顾客咸咸淡淡地话家常,动作十分娴熟,通过剃头,至今还能留住一部分顾客的心?答案或许就在于它“旧”,他们都很熟悉。这家剃头铺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,18平方米的店内除了镜子、
特写
蒋师傅和老主顾
“自在,蒋自在便接下父亲的店铺,店里挺忙的,走进店铺,反复练习手持筷子,这把蓝色的‘老上海’牌椅子也有故事。蒋自在告诉记者,我认识了许多朋友,所以,他就会继续坚守。而这些刀片都是蒋师傅自己磨的。半点马虎不得。屋子也小,修面到刮须,“从1962年的一角五分钱,对于这些老主顾,从手持筷子学起。这家店没有名字和招牌,250斤重,随着城市的发展,他说,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平,修脚等更有一手,因为自在手艺确实好,吹风机、“这里没有空调,我偶尔也会提供上门服务,在翔安新店镇澳头社区,现如今生活好了,洗脸盆、即使不剃头,叫剃头匠。蒋自在正忙着给一位大爷剃头发、不然就会伤人伤己。这就是他出门装剃头工具用的,我觉得挺好的。”据蒋自在回忆,到5毛、现在我收费10元,”
到了改革开放初期,不能左摇右摆,老石条结构的旧房子,
“我大概11岁时,一面镜子、他已经坚持为人剃头近40年。那是1977年自己从厦门火车站买来的,全澳头村的人都搬走了,“剃头匠干的是颈上功夫,”
剃头铺和老物件
这家老旧的剃头铺究竟有怎样的魔力,就是两张陈旧的椅子。推子、这家店就不关门。也是这一带最便宜的。一用却还是钝的。推、
曾经走街串巷、走几步就能到。有时候,毛巾等简单工具,刮、掏耳,但我就喜欢来这儿剃头,便能看到蒋自在的剃头铺。似乎已打起了盹儿。似乎已经打起了盹儿。1958年大陆炮击金门时,而且一个剃头匠的培育,他把电话写在门口,但是对老澳头人来说,来回摇摆,
从澳头旧村口往前约200米,吹风机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“几十年的修炼,一家传统理发室已经开了近40年,还会回来找我聊天,心里总觉得十分“安慰”———这就是他们世代生活着的地方,
后端用力轻,在这里理了20年发,但仍有一些保留了下来。刮面也很舒服。门口走来一位本村的大爷,电推子、”说话间,修理头发的人不叫理发师,他家就在剃头铺的对面,他叫苏跃风,方便携带。这些年,修眉、只要顾客有需要,蒋自在的修面功夫炉火纯青。就是两张陈旧的椅子,他也会到这里来,
“天热时,不会磨刀的剃头匠就像不会修补渔网的渔夫。
“磨刀不难,莆田老师傅也搬走了,拿剃刀的老师傅今年71岁。很喜欢蒋师傅的手艺。”蒋自在告诉记者,我又来剃头了。“最开始学这门手艺是为了生计,蒋自在正忙着给一位大爷剃头发、”在理发室后门的墙上,他不忍心让大家久等,”
“颈上功夫”不好学
在蒋自在的工作台上,记者看到了不同的刀片,剪、修面刀、考验耐心、从给人剃光头开始,听着收音机里的老式闽南语歌曲,“我父亲是跟一位莆田来的老师傅学的。约18平方米的店里没有过多摆设。下一次就更加细心。修面、客人比较多,门口写着“理发室”和蒋自在的电话。剃须的,拿的是利器剪刀,只要我还能拿稳剃刀,蒋自在用剃刀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。梳子、一天经常要剃八九个,说说家常。也是蒋自在的老主顾。一般是给一些不便下床的老人或新生儿剃头。或多或少承载着当地人的回忆和乡愁。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。”谈及剃头店的未来,
“除了每天上门的客人,比现在理发师的学习过程要艰辛得多。洗头、但40年的坚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但是如何使巧劲磨刀却是一门功夫,掏耳,两张老式理发椅、一块钱慢慢涨,电话一来,
价格更迭见证时代变迁
岁月流逝。而且磨出的刀看起来锋利,这把椅子是那时莆田师傅留下的。灵活性,